本文通过1930年代交际花、1980年代文艺青年和当代女性创业者三个典型形象,解码上海女性独特魅力的文化基因

爱上海
第一章 霞飞路的香水与评弹(1930年代)
在和平饭店的化妆间里,歌星姚莉正用法国蜜粉补妆。她的梳妆台上,香奈儿5号旁边摆着苏州评弹的唱本。"上海女人要会跳恰恰,"她调整着旗袍开衩的高度,"也要能背《红楼梦》的判词。"她常去的美容院保留着当年的价目表:电烫头发收费大洋六元,而修一个传统柳叶眉只要三角钱。在泛黄的老照片里,她左手夹着骆驼牌香烟,右手却执一柄杭州绸伞。
第二章 福州路的油墨与诗稿(1980年代)
绍兴路54号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王安忆正在校对《收获》杂志的清样。她的抽屉里珍藏着不同年代的文具:从文革时期的蜡纸到进口的派克钢笔。"我们那会儿,"她推了推黑框眼镜,"在食堂排队时都在讨论萨特。"出版社阁楼上的档案显示,当年最受欢迎的女编辑要同时掌握俄语校对和五笔输入法。她的永久牌自行车篮里,总放着包了书皮的《存在与虚无》和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第三章 西岸美术馆的VR与茶道(当代)
龙美术馆前的草坪上,数字艺术家陈雪燃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装置。她的工具包里装着三样设备:iPad Pro、龙泉青瓷茶具和祖母传下来的绣花绷子。"上周展览,"她展示手机里的AR效果,"我把外滩建筑群投射在了苏州河面。"她的工作室成员里有麻省理工博士也有抖音网红,白板上的算法公式旁边,贴着从城隍庙淘来的老月份牌。下班后,她会去永康路的日式酒吧,那里存着她获奖纪录片的老式胶片拷贝。
爱上海419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