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四个月走访上海及周边12个城市,采访近百位跨城通勤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全景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1小时生活圈如何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吴越 上海报道】周一清晨7点15分,苏州园区站开往上海虹桥的高铁上,生物医药工程师张蕾正在审阅实验数据;同一时刻,嘉兴南湖的智能工厂里,上海技术团队正调试最新下线的工业机器人;而位于南通启东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来自崇明的患者刚做完远程专家会诊...这些跨越行政边界的日常场景,构成了2025年长三角最生动的协同发展图景。

■ 2025年都市圈关键数据
√ 交通互联:
- 跨省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突破180万人次
- "高铁月票"用户达53.7万
√ 产业协同:
联合科研攻关项目立项427个
上海龙凤论坛爱宝贝419 产业链协同示范区产值破万亿

■ 三大突破性进展
1. 制度创新:
• 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
• 医保结算"一卡通"全覆盖
• 成立长三角联合立法咨询委员会
上海龙凤sh419 2. 设施联通:
- 沪苏嘉城际铁路开通
- 长江口跨江复合通道开工
- 区域算力一体化调度中心
3. 服务共享:
• 名校跨市分校87所
• 三甲医院分院区49个
上海花千坊龙凤 • 文化场馆通票制度

【深度案例】
在太仓德国中心,来自上海的张江生物医药企业正与当地精密制造厂共建实验室。"我们的研发在上海,中试在苏州,量产在安徽",某制药企业负责人这样描述他们的"长三角生产线"。

【专家视点】
"上海大都市圈正在改写全球城市群发展范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记者观察】当昆山的菜农通过社区团购把蔬菜直送上海小区,当嘉兴的民宿住满上海退休教师的研学团,我们突然发现:地理的边界正在消失,而生活的半径正在无限延伸。(全文约37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