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五个月深入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走访17个标志性项目,采访63位各界人士,全景呈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首席环境记者 周晓岚 上海报道】清晨6点的元荡湖畔,上海青浦的保洁船与苏州吴江的监测无人机正在协同作业;午后3点,示范区联合河长办公室内,三地环保执法人员通过数字平台处理跨界污染投诉;傍晚时分,来自浙江嘉善的新能源通勤班车正搭载着上海企业的员工穿越省界...这些打破行政壁垒的绿色实践,正在重塑长三角核心区的发展逻辑。
■ 示范区2025年关键数据
√ 生态环境:
- 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
- 跨界重点水体优Ⅲ类比例达92%
√ 制度创新:
出台统一标准32项
新夜上海论坛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19个
■ 三大创新突破
1. 制度创新"试验田":
• 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
• 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
• 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试点
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2. 绿色发展"样板间":
-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获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 长三角智慧水务平台
- 一体化光伏走廊
3. 民生共享"新空间":
• 跨省公交线路增至23条
• 医保直接结算全覆盖
爱上海419论坛 • 共建生态公园体系
【深度案例】
在太浦河畔的联合监测站,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环保人员正在共享实时数据。"过去这里是'三不管'地带,现在成了共管示范区",工作了25年的老环保人李建国感慨道。
【专家视点】
"示范区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
【记者观察】当看到三地学生共上生态文明课,当发现省界处的监测设备比市区还密集,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绿色发展,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携手同行。(全文约3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