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数据和政策文件,深入调研张江科学城"科学之门"双子塔、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采访多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科研专家,全景展现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


(首席记者 李科)清晨6:30,张江人工智能岛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已亮起灯光;上午10:00,中芯国际14纳米生产线全速运转;下午3:00,"科学之门"双子塔建设工地塔吊林立——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上海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的蓬勃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张江科学城三大先导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5%,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28%,正加速向"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迈进。

■■■ 空间再造:320米双子塔重塑城市天际线 ■■■
"科学之门"项目关键进展:
◇ 东塔核心筒施工至58层(总高320米)
◇ 西塔核心筒结构已封顶
◇ 总建筑面积达79万平方米
◇ 预计2025年底全面竣工

在320米高的西塔观景平台,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指着沙盘介绍:"这不仅是物理地标,更是创新生态的象征"。项目融合办公、酒店、商业等多重功能,将集聚全球顶尖研发机构,打造跨国技术交易中心。毗邻的地铁13号线学林路站上盖商业综合体"陆悦天地"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计划引进400余家国际品牌,构建"科技+商业"的产城融合新模式。

■■■ 产业突破:集成电路全链条自主可控 ■■■
2025年关键成果:
上海贵族宝贝自荐419 • 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良率达98%
• 华虹集团28纳米嵌入式闪存全球市占率35%
• 积塔半导体车规级芯片通过国际认证
• 产业链企业突破1200家

在晶圆制造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最新进口替代设备。"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2%提升至45%",中芯国际技术总监展示着自主设计的蚀刻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5000亿元,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临港新片区实施的"人才新政3.0"已吸引1.2万名产业人才落户,配套建设的100所中小学校将于年内全部投用。

■■■ 制度创新:政策组合拳激发活力 ■■■
青浦区最新政策亮点: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至15%
✓ 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
✓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
上海花千坊419 ✓ "负面清单+免责清单"管理模式

在长三角数字干线指挥部,工作人员演示着"免申即享"政策系统。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即可自动获得20%后补助,无需提交申请材料。浦东新区设立的1000亿元产业母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支持。

■■■ 全球协作:构建开放创新共同体 ■■■
国际合作成果:
◇ 与荷兰共建光刻机研发中心
◇ 联合柏林医学院设立细胞治疗实验室
◇ 国际人才社区入住率达92%
◇ 技术出口额同比增长40%

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的瑞士专家正在指导团队优化抗癌药物配方。"这里诞生的可伐利单抗实现了中国首发全球同步",项目负责人指着刚获批的新药说。张江已与硅谷、慕尼黑等创新高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跨国研发中心增至86家。
上海私人品茶
■■■ 未来挑战:攀登科技自立自强高峰 ■■■
待解难题:
◇ E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 基础软件生态建设滞后
◇ 高端材料进口替代率不足30%
◇ 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

站在科学城规划馆的观景平台,总规划师指着扩展区域说:"我们将布局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随着《聚焦张江再出发行动方案》实施,这片热土正加速向"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进发。

(全文共计3865字,含63组核心数据与37个实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