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记录黄浦江流域与太湖流域的协同治理实践,展现上海如何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探索超大城市水资源保护的创新模式。


(首席记者 吴清)清晨5:20,青浦金泽镇的渔民老陈收起最后一网鱼获。与父辈不同,他的渔网如今连接着水质监测系统,"每捕一网都在为太湖体检"。这个位于上海西大门的古镇,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水生态"哨兵"。

记者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重点跨界水体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3%,较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荡湖治理项目,这个横跨沪苏两地的湖泊,通过"联合河长制"实现了从"两不管"到"共同管"的转变。

上海龙凤419杨浦 "水治理正在打破行政边界。"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地图:太浦河上,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监测站数据实时共享。在金山廊下郊野公园,记者目睹了令人惊叹的"水下森林"——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的生态净化系统,每天可处理2万吨来自浙江的过境水。

科技创新让传统治水焕发新生。在杨浦滨江的"水科技实验室",90后工程师小林团队开发的"数字孪生太湖"系统,能预测未来72小时水质变化。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系统融合了清代《太湖备考》中的水文记录。"古人用'水则碑'测水位,我们用卫星遥感,"小林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但敬畏自然的心从未改变。"
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这种跨界合作催生了新型生态经济。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水系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42%,其中"古镇+生态研学"线路最受欢迎。在朱家角经营民宿的周阿姨告诉记者:"现在客人来不仅要看小桥流水,还要参加我们的湿地观鸟课。"

上海品茶论坛 教育领域也呈现可喜变化。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首创的"流域课堂",学生们沿着黄浦江从源头走到入海口,记录沿途生态变迁。在青浦某中学的环保社团,孩子们正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太湖流域生态模型。"要让下一代明白,"指导老师指着模型说,"上海的水龙头在太湖,而我们的排水管通向长江。"

傍晚时分,记者登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观景平台。向西望去,黄浦江蜿蜒流入长江;向东看去,东海碧波万顷。在这江海交汇之处,上海正书写着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