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记录衡复风貌区内五个特色空间的转型故事,展现上海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激发社区活力,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青春气息的城市更新样本。


(首席记者 周雅)上午9:30,岳阳路上的"老麦理发馆"准时亮起霓虹灯。这个保留着1970年代装潢的空间,现在既是传统理发店,又是年轻人打卡的咖啡厅。"每天要接待三拨客人,"店主麦叔指着价目表说,"老顾客还是10元剃头,年轻人买的38元特调叫'上海摩登'。"

这种新老共生正在衡复风貌区形成风潮。区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该区域新增复合业态空间217处,其中由90后主导的占68%。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嘉路上的"蔬菜公司",这个曾荒废多年的菜场,现在变身为融合了 vintage商店、独立书店和社区菜摊的共生空间。

爱上海419论坛 "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负责风貌区保护的建筑师李岩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图:太原别墅的汽车库改造成新能源汽车共享站,建国西路的煤球店变身为碳中和小馆。在安亭路的某弄堂深处,记者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垂直花园"——居民用3D打印技术在外墙种植了46种本土植物。

社区参与让更新更具温度。每周三下午,乌鲁木齐中路的"邻里客厅"都会举办代际对话活动。最新一期主题是"手机里的老上海",00后短视频博主教老人们用AR技术修复老照片。"我拍了四十年上海,"75岁的退休记者王伯伯展示着刚做好的动态相册,"没想到最后在孙辈的手机里看到最生动的版本。"
上海娱乐
文化创新催生新型旅游经济。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衡复深度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85%,其中"建筑可阅读+剧本杀"线路最受欢迎。在衡山路某历史公寓内,记者目睹了一场特别的沉浸式演出:观众通过VR设备穿越到1930年代,与张爱玲笔下的角色对话。

上海龙凤419 教育领域也呈现可喜变化。上海戏剧学院新设的"城市叙事"专业,学生们正在用数字技术记录风貌区的口述历史。在徐汇某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学习用编程复原老建筑彩窗图案。"要让下一代明白,"指导老师拿着学生作品说,"保护历史不是把城市变成博物馆,而是让记忆活在当下。"

傍晚时分,记者登上新开放的"衡复云廊"。向东望去,老洋房的屋顶在夕阳下连绵起伏;向西看去,徐家汇的天际线璀璨夺目。在这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上海正书写着城市更新的新范式。(完)